从近十多年外来词借入的流向来看,汉语的新外来词有许多是从港、澳、台、广东等最开放的地区先行引进,尔后逐渐进入普通话的词汇系统的。
例如:“脱口秀”(talk show)是电视、电台的一种访谈节目,先流行于港台地区,目前我们在报刊上常见到这个译词。“销品茂”(shopping mall)原意是“大型散步区的购物中心”。上海的一些大商场开始套用这个名称。“按揭”(mortgage)英文释义为“an aGREement to have money lent, esp. so as to buy a house, by which the house or land belongs to the lender until money is paid.”意思是:“房屋抵押贷款”。“按揭”是粤语的音译。“按揭”这个音译词要比意译简单,颇有新意和广告效应,并且国际通用,所以大陆就仿效台湾。
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在吸收外来词时,始终表现出一种倾向,即拒绝单纯的音译词,而乐于接受意译或部分意译。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人们传统观念正日益更新,更趋向于接受纯音译词,因此音译词数量迅速增加。
下面几个新近从英语走进汉语音意俱佳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:“黑客”和“克隆”这两个音译词已成为时髦词。“黑客”是指那些精通电脑并利用电脑蓄意破坏捣乱的人,他们不太光明正大,常躲在黑暗处做坏事,是电脑网络上的不速之客。“克隆” 一词,指无性繁殖。1997年“多利羊”在英国克隆成功后,“克隆”一词马上传遍全球,一时间涌现出“克隆猪”、“克隆鼠”、“克隆大熊猫”、甚至“克隆人”等新词。
除此之外,还借入几个感叹词,“哇”、“酷”、“爽”。“哇”在汉语中只是一个象声词,但现在却常被人用来表示“惊奇”和“羡慕”。这个词的来源就是“WOW”,英语释义是“an expression of surprise and admiration”,其发音和“哇”相似。这个字首先在香港使用,然后南风北上,走遍全国。“酷”和“爽”源自英文词“cool”,其英文释义为“marvelous、wonderful”,意思是“棒、了不起、好的”。“酷”是音译,“爽”是意译,但意义不准确。
国内某企业生产的一种冰茶就命名为“酷”,此商标名可谓新潮前卫。
当前在外来词的使用上,出现了更为有趣的现象:一些外来词本来有意译形式,但现在人们更乐于使用音译或半音译形式或者整个英文单词,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旧有的模式,喜欢更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字眼,追求标新立异。
人们在词语使用上正形成一种趋新、求雅、尚异的社会心理是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分不开的。
在商业广告中,外来词更为活跃。
如“雪碧、可口可乐、摩托罗拉、奔驰”等。除了外国商标外,国内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,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,使用英文词作品牌者亦屡见不鲜,例如:“海尔 (Haier)、海信 (Hisense)、双星 (Double Star)、捷安特 (Giant)、声乐 (Music)、四通 (Stone)、乐百氏 (Robust)、喜乐 (cheerio)、纳爱斯 (Nice)、柠檬 (Lemon)、脱普 (Top)、凯乐特 (Carrot)”等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国内一知名企业生产一种饮料名为“非常可乐”英文名为Future Cola,用意明显,似乎表明对美国的可口可乐殖民化提出挑战的决心,争做中国人的可乐。再如:“cute”(delightfully pretty and often small)意思是“小巧玲珑的,惹人喜爱的”。在广告词里我们常可听到这个词,“旺旺果冻好cute,好cute呀”。出现这种现象,一方面说明在利益驱动原则下商家追求广告效应,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时下人们对外国品牌趋之若骛的社会心态。同时它也折射出当代中国人(尤其是青年一代)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向往和渴求。
综上所述,从英语借入的外来词的频繁使用,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介入是快速而全面的,已经渗透到我国城市、乡村的每一个角落。
在改革开放新时期,来自英语的外来词不仅在量上有了一个变化,在质上也发生一个飞跃。将外语词原封不动地借入汉语,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,这说明民族固有构词心理在外来词的吸收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。人们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地球村的意识,积极吸收消化外来新词。“新词语是社会的产物,孰优孰劣,当由社会检验,去留取舍、还需时间决定,随着时间的推移,有的将昙花一现,有的进入语言共核 (common core)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