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讲的沟通,并非全靠“言语”在进行。能够以“非言语”即所谓的Body Language 和其他为手段来表达各种信息,这已是众人所熟知的事物。根据某项研究显示,70%的沟通可说是以“非言语”为媒介来传达。
因此,脸部表情(facial expressions)、手势(gesture)、姿态(posture)等等,无不隐含着重要的意义。这些Body Language与言语、文化具有无法割舍的关系。或许是难得其间三味吧?很多英语学习者往往由于作法不当以致予人“东施效颦”的不良印象,所以不可不慎。
对于演说中Body Language的“东施效颦”究竟意指什么呢?心存疑惑的人想来也是不在少数吧。此处且举其一为例。在用英语说:“I don't know"的时候,有人便作出稍为摊开双手并且耸耸肩膀的Body Language。不过这项Body Language系属相当西洋式的姿势,如果由东方人来作的的话,经常带给对方颇不对劲的感觉。这就有如清末民初洋服刚刚传入中国不久时,当穿起洋服招摇过市的话总要惹人侧目的情形一般。
基本上,对于与自己不搭调的Body Language 还是少用为宜。如果刻意摆首弄姿,往往引起反效果。
重要的是,不要勉强。倘若扭捏地模仿”洋人的姿态“,不仅徒然予人卑屈的印象,而且容易招致所谓“中国人也和洋人作同样的Body Language吗?”的奇妙误解。从事演说之际最好根据自己本身的经验,采取自然形成的“Body Language”为宜。
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,即有关“视线”方面,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有看着“天空”说话的毛病,容易予人不诚恳的印象,所以要留心尽量目视观众才好。